□ 孫家寬
一項在中國海鹽歷史上曾經很耳熟能詳?shù)墓爬仙a技藝,現(xiàn)在逐漸淡出視野,在人們眼里,變得很陌生,這項技藝就是淮鹽曬制技藝。作為“港城記憶”,“淮鹽曬制技藝”是市級非遺保護項目,作為“國家記憶”,又被列為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。
史上的淮鹽,為國家、為民生做出過輝煌的貢獻。作為古遠年代華夏的國寶,它不但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,更是一個王朝經濟立國的根基。在古代,誰擁有淮鹽,誰就有了富國強兵的巨大資本。戰(zhàn)國的管仲,靠“官山海之利”,讓小小的齊國一躍成為“春秋五霸”的霸主;漢代的吳王劉濞,因為開了“煮海為鹽”的先河,將時為諸侯的吳國,打造成了富可敵漢室的王國?;贷}很了不起而鮮為人知的一個歷史貢獻案例是:明朝是淮鹽的鼎盛時期,朝廷修建長城所花費的一半錢財,都從淮鹽來?!对贰氛f:“國家經費,鹽利居十之八,而淮鹽獨當天下之半”。淮鹽為什么能做出這么驚人的貢獻,靠的就是獨步天下的淮鹽曬制技藝。
以“煮海熬波”為特征的淮鹽曬制技藝,是一種看起來非常簡單,但做起來十分復雜的工藝。與一般被稱為技藝的工藝流程相比,制作淮鹽的生產工序遠比它們要多得多,多到從取海水到曬成鹽有上百個步驟和環(huán)節(jié),這一點為世間凡被列入《天工開物》的技藝所罕有。由明代大學士陳椿繪制,并載入《永樂大典》和《四庫全書》的《熬波圖》,就是海鹽生產的原形縮微本,其中用54張圖勾劃了制鹽的工藝環(huán)節(jié),其實陳椿的圖樣只是主要的工藝粗圖,還有許多工藝細節(jié)完全沒有畫出來。
從科技進步的角度看來,淮鹽生產技藝足稱古久時代的高科技,大致分為六個時期,即夙沙氏小罐式煮海為鹽;漢武帝成規(guī)模煮海制鹽;宋代煎鹽成熟時期;明代板浦鹽民丁永初創(chuàng)鹽池曬鹽,后由朝廷重臣徐光啟推廣的“淮北曬鹽”;上世紀50—60年代的以“塑苫結晶”為特色的淮鹽生產工藝“56字訣”,是淮鹽曬制技藝的核心工藝和定型樣本。定型后的技藝雖然也走著修灘、制鹵、結晶和收鹽的工藝路線圖,但生產模式和科技水平有了劃時代的提高,“劃時代”的意義就在于:淮鹽生產幾千年都怕雨,完全靠天產鹽。而“塑苫結晶”能做到逢下雨把鹽池苫蓋起來,把鹽護住,這就徹底改變了產鹽靠天吃飯的歷史,有史以來實現(xiàn)穩(wěn)產高產。鹽場人把塑苫結晶的要點概括提煉為56個字,即“塑布苫蓋、常年結晶、做鹽池板、長活茬鹽、清鹵飄花、加鹵串聯(lián)、鹵深三十、環(huán)境文明、斬頭去尾、抓好中段、薄鹵輸洗、分開細鹽、專產專運、堆存半年”,“56字訣”的由來,就在于此。到本世紀初,又發(fā)明了礦鹵日曬制鹽新技術,這種技術是把高濃度的礦鹵和古典海鹽生產工藝相嫁接,用只要占原來產鹽面積的五分之一,就可產出等同的鹽,實現(xiàn)了精益生產??梢哉f,淮鹽曬制技藝這幅長卷,是用一代又一代鹽場工匠的手拼接而成,它的蔚為壯觀的熬波圖,是由一代又一代工匠的心血澆鑄而生。工藝在上,匠心托底;工藝為表,匠心涵育;工藝精細,匠心精益;工匠璀璨,匠心輝煌;工藝從苦熬來,匠心從磨礪起;工藝是先民智慧的結晶,匠心是不同時代鹽場人的初心。
不忘初心,就必須做好淮鹽曬制核心技藝的薪傳,這是我們新一代鹽場工匠的擔當和責任。試想,如果這項淮鹽生產的頂級技藝在我們這一代手上失傳,從此不能“藏之名山,傳之其人”,我們將如何面對先人的垂詢,如何面對國家的垂望?淮鹽的新一代工匠,不論是否被政府認定為具備資格的傳承人,都要自覺做淮鹽核心技藝的群體傳承者,淮鹽文化的播火者。在我看來,要做好淮鹽曬制技藝的傳承,要從五個方面實實在在做起。一是與弘揚“山海文化”同儔同步,在港城廣泛宣傳以淮鹽曬制技藝為核心的淮鹽文化,特別是要讓大中小學校,都變成傳承淮鹽文化的載體和博覽園。二是推進淮鹽的生產性保護,通過經營性開發(fā)生產,讓曬制技藝得到完整再現(xiàn),從而鮮活生動地活在當下。三是要做好核心技藝的“活態(tài)傳承”,這主要是指培育技藝的傳承人。就目前通行的做法,師承是一種有效辦法,而鑒于淮鹽曬制群體性傳承的特點,集中培訓和崗位代培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辦法,可以確保傳承工藝后繼有人。四是要在新一代鹽場人中,樹立正確的價值觀,崇尚愛崗敬業(yè),培育“工匠精神”。要精益求精,追求卓越;匠心獨具,守成創(chuàng)新;甘于奉獻,一專多能,把傳承淮鹽技藝看作自己最大的光榮。五是把淮鹽曬制技藝當作一項珍貴的文化遺產來挖掘整理,做成像“舌尖上的中國”那樣別具淮鹽風味的文化,讓淮鹽曬制技藝長久地植入百姓記憶,飄香千里萬里。